立冬 节气随想太阳于立冬到达黄经 225 度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曰:“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。水始冰。水面初凝,未至于坚也。地始冻。土气凝寒,未至于坼。”冬,古通终字。冬天到来,一岁将终。冬三月,阳气由多而少。阳少(至于失衡而不足以制阴时)则万物失主,阳杀阴毁。于生之理而言,阳少,生气不足,则不宜耗散,而宜外收而聚藏于内,卫护要害,休生养息,沉淀化生,以待春时。生灵无不应时而作。动物无意识的或冬眠,或避寒;植 立冬 二十四节气
霜降 节气随想太阳于霜降到达黄经 210 度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曰:“九月中,气肃而凝,露结为霜矣。”霜,天阴下沉,遭遇地阳,阴气阳气合和而凝结为霜。露、霜皆因阴阳合和而成形,性阴而凉、寒。霜较之露更为阴寒。霜降之后,天、地阴气渐盛,寒气渐重,预示着冬天的临近。秋之三月,是天地及万物由宣发转而敛收的时节,阳气退而内收,阴气进而外散。如逆天时之收敛,则无异于以一己之阳热抵御周遭之阴寒,用螳臂当车形容也不为过。 霜降 二十四节气
钱去哪儿了? 钱去哪儿了?经过数万年的发展,人类逐渐繁衍出许多数量不一、形态各异的社会群体。到了现代,因为各类工作的分工,多样的需求,思想观念等的不同,贸易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活动。钱也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之一。货币(一般称做钱),实质也是一种物品,它是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实践中,逐渐演变成为买卖活动(即贸易)的中介物。它被特定的人群接受(或因信赖货币发行者的实力或信用,或因被强制使用,或因沿旧习),用来换取生 货币 金融
寒露 节气随想太阳于寒露到达黄经 195 度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九月节,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。”秋露者,天之阴气下降,遇地面之阳气,凝结而成。寒露时节,昼夜温差越趋明显,阴气渐长,寒气日盛,天阴达于地面凝而成露。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,露水性甘味平,养阴抚阳,滋益肝肾,去诸经之火,愈百病,止消渴。用以煎煮润肺杀虫的药剂,或把治疗疥癣、虫癞的散剂调成外敷药,可以增强疗效。此或因秋露为阴阳合和之物,用其性 寒露 二十四节气
秋分 节气随想《春秋繁露·阴阳出入上下篇》曰:“秋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。”太阳于秋分到达黄经 180 度,直射地球赤道,地球于秋分昼夜时间相等。秋三月谓收。夏三月之阳能散布周身而外,无阻于内,则秋三月之阳能易收敛。既为收,秋季不宜散布体内的阳能于外,应适量减少运动,避免不必要的剧烈运动。秋分阴阳各半秋分之后,从寒露、霜降、立冬、小雪至大雪,阴渐长而至盛极,昼短夜长。夜则阴胜阳(立冬前,昼阴始胜阳 秋分 二十四节气
白露 节气随想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曰:“白露,八月节。秋属金,金色白,阴气渐重,露凝而白也。”白露之时阴气渐盛,先著于夜,渐及于昼。昼夜温差由此逐渐增大。露,天之阴气下降,遇地面之阳气,地阳不胜天阴,因而凝结为露。此清气在下,浊阴出下窍之理。雾相反,天阴不胜地阳,因而气化为雾。此浊气在上,清阳出上窍之理。黄帝内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曰:“清气在下,则生飧泄,浊气在上,则生䐜胀。此阴阳反作,病之逆从也。故清阳 白露 二十四节气
想念的涟漪 (2003 年 8 月) 想我吗?即使仅仅偶尔那么几次,也能让我如雨后彩虹般炫目。愿是清拂的微风,在每个日出和日落,一次又一次,泛起你心中,涟漪的水花,久久回荡在,心灵的最深处。 诗歌 诗词
处暑 节气随想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曰:“处暑,七月中。处,止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又言:“天地始肃。秋者,阴之始,故曰天地始肃。”处暑,暑停而秋肃。阳始衰而阴渐盛。立秋以后,阴阳渐分,阳汇聚于上,阴萃敛于下,然其分非一昼一夜骤而分列上、下,其由和而分,始于夏至,止于冬至。肃,峻,厉,而有失和睦。太阴承太阳而主肃降,何也?非此不足以收敛太阳敷布及外之阳能。春夏阳渐长,阴阳合和,生长之季。圣人则之,应之以乾之 二十四节气 处暑
水调歌头 (2003) 山高江水潺,风清月儿圆。把酒当歌同醉,恨不在广寒。凝眸独凭栏,暮空月色依旧,清辉满人间。虽醉尤清醒,抱月觉难眠。江作屏,山为影,舞翩翩。相思难熬,欲罢不能肠寸断。志高当存青云,年少且弄扁舟,何以念红颜。两行清泪下,情真已无言。 诗歌 诗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