惊蛰小思 2017-03-06 | 17 浏览 | 0 评论 惊蛰小思 节气随想文王八卦以“震 ☳”居东方。一阳入地,正应太阳初升之象。《黄帝内经》以春、木、肝、少阳应象东方。秋冬两季,阳收而后藏,阴由盛而趋衰。春夏两季,阳复生而长。震于春之初,仅为一阳生升,然其势不可挡。震阳之入积阴,如滴墨入水,彻入而启荡群阴,使待后来之阳施。中医修正先生在《六节藏象(二)》说:“六节藏象从人体生理出发,将四时人道化,使藏象内容进一步完整。在春夏少阳太阳之间加入阳明,为圜道立个开口,就
雨水 2017-02-18 | 16 浏览 | 0 评论 雨水 节气随想雨水,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曰:“正月中,天一生水。春始属木,然生木者必水也,故立春后继之雨水。且东风既解冻,则散而为雨矣。”太阳于雨水到达黄经 330 度。《黄帝内经》以春、木、肝、少阳应象东方。立春后,气温逐渐增高,地阳渐长,升而遇天之阴降,相会相迎,成云化雨。《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》曰:“水火者,阴阳之征兆也。”阴阳之用,莫著于寒暑;寒暑之成,乃积自水火。春时发陈冬藏之精气,化生雨露,先行滋
立春 2017-02-03 | 15 浏览 | 0 评论 立春 节气随想东方之位,太阳升起之地,象征着光明、温暖、生机。文王八卦以“震 ☳”居东方。一阳入地,正应太阳初升之象。《黄帝内经》以春、木、肝、少阳应象东方。春、木、肝、少阳,皆阳初生之景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曰:“立春,正月节。立,建始也,五行之气,往者过,来者续。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,故谓之立也。”四季之中,春夏为阳,秋冬为阴。冬至一阳虽生,然阳方生,弱且不固,不固则无以驱阴。至于立春,阳始积固,遂有“立
大寒 2017-01-20 | 15 浏览 | 0 评论 大寒 节气随想华夏大地四季分明,春暖夏暑秋凉冬寒,是天地阴阳相互推荡的自然变化。热能大量输布于外之后必然需要敛藏于内以生发、积聚热能。天地热能不足,万物所能汲取的热能也变少,秋收冬藏或由此而来。二十四节气有大暑,也有大寒,天生地养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。春夏时,随阴阳摩荡而生发,生长;秋冬时,随阴阳摩荡而收敛,收藏。既是被动适应,亦有主动调节。阴阳摩荡,而生万物,但不必然产生生命,何以知之?在已观测
小寒 2017-01-05 | 27 浏览 | 0 评论 小寒 节气随想冬至后是小寒。冬季寒冷,北方太阳直射时间少,阴寒更甚,天地阴气较多,常年温度不高。或许因此,文王八卦以“坎 ☵”(坎卦上下皆阴)置于北方之位;《黄帝内经》以肾置于北方之位,主人身之水。寒,阴之属,可聚热,亦可息热。反过来,热,阳之属,可敛寒,亦可止寒。人之生,阳生阴成,因阳依阴,医圣张仲景《伤寒论》以“伤寒”为题的缘由,也许正是从阴寒可息阳热而伤生的角度而作的点睛。太阳于小寒到达黄经 285 度。
冬至 2016-12-21 | 16 浏览 | 0 评论 冬至 节气随想太阳于冬至到达黄经 270 度。这时太阳直射地球南回归线。北半球白昼渐长,黑夜渐短。复卦之象,一阳震动起于五阴之下。《周易》曰:“复其见天地之心乎!象曰:雷在地中,复,先王以至日闭关,商旅不行,后不省方。”至日就是冬至。阴极而阳生,一阳来复,阳气复始于地下。生而复始,生生不息,此谓天地之心。然一阳尚弱,必休息呵护以待其长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曰:“冬至,十一月中。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。”言外之意,
大雪 2016-12-07 | 16 浏览 | 0 评论 大雪 节气随想太阳于大雪到达黄经 255 度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曰:“十一月节。大者,盛也。至此而雪盛矣。”大雪之后是冬至,古人云:“冬至一阳生。”说的是阴极盛之后阳能生发,指的就是大雪和冬至这段时间。阴者,静滞易积聚,与阳,动燥易离散,恰恰相反。现代科学认为同一构成的物质的形态,如 H2O,对应水蒸气,水,冰三种不同形态,是因为分子结合的紧密度不同。从某种意义来说,就是阴阳的一种表征。**!!!<fontc
小雪 2016-11-22 | 20 浏览 | 0 评论 小雪 节气随想太阳于小雪到达黄经 240 度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曰:“10 月中,雨下而为寒气所薄,故凝而为雪。小者未盛之辞。”雪,天之寒阴下沉,遇地上之寒阴,积凝而下成雪。雪为阴寒之水,冬日助天行封藏之令,予负载万物之大地以时,休养生息。《周易》坤卦初爻爻辞曰:“履霜坚冰至。”水之成雪,成冰,皆由阳暑之积弱,阴寒之积强,驯致而来,非一日之骤变也。于事然,一小不善而不正,久积而成陋规,则或酝大恶。于人亦然,一
立冬 2016-11-07 | 20 浏览 | 0 评论 立冬 节气随想太阳于立冬到达黄经 225 度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曰:“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。水始冰。水面初凝,未至于坚也。地始冻。土气凝寒,未至于坼。”冬,古通终字。冬天到来,一岁将终。冬三月,阳气由多而少。阳少(至于失衡而不足以制阴时)则万物失主,阳杀阴毁。于生之理而言,阳少,生气不足,则不宜耗散,而宜外收而聚藏于内,卫护要害,休生养息,沉淀化生,以待春时。生灵无不应时而作。动物无意识的或冬眠,或避寒;植
霜降 2016-10-23 | 22 浏览 | 0 评论 霜降 节气随想太阳于霜降到达黄经 210 度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曰:“九月中,气肃而凝,露结为霜矣。”霜,天阴下沉,遭遇地阳,阴气阳气合和而凝结为霜。露、霜皆因阴阳合和而成形,性阴而凉、寒。霜较之露更为阴寒。霜降之后,天、地阴气渐盛,寒气渐重,预示着冬天的临近。秋之三月,是天地及万物由宣发转而敛收的时节,阳气退而内收,阴气进而外散。如逆天时之收敛,则无异于以一己之阳热抵御周遭之阴寒,用螳臂当车形容也不为过。